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

談《易》‧XI



南懷瑾先生研究「彖辭」和「象辭」出現了矛盾的地方,說「對聖人不好意思說他矛盾,姑且說是兩種意義……」哈哈!他也有摸不著頭腦的地方呢!

需卦,「需,有孚、光亨、負吉、利涉大川」。需是雨,看它所在的地方。「初九,需於郊」,雨下在郊外,不是下在田地上;是要有著恆心去解決困難。「九二,需於沙」,雨下在沙土中,會漫衍開去;滴滴答答,口舌是非多,要用智慧來取動或不動來解決。「九三,需於泥」,雨下在泥中,泥濘困人;「災在外也」先要節制自己的本身的問題。「六四,需於血」,有流血的事,「順以聽」;南懷瑾先生說此卦古人解得牽強。「九五,需於酒食」,有酒食,大吉大利云。「上六,入於穴」,會有不速之客;「敬之終吉」,只要恭敬客人,就大吉。「物稚不可不養也,故受之以需,需者飲食之道也」「食飲必有訟、訟必有眾起,故受之以師,師者眾也」,民以食為天,社會發展應因應人民所需;溫飽後便會出現鬥爭,立場不同的會形成不同的陣線。「師」是出師,指打仗,需要群眾;正是要今香港的政治現像。



談《易》‧X




看了用來引喻創業精神的屯卦。屯卦是一個要由艱難困苦中建立新氣象的卦,正是創業的映照。「屯。剛柔始交而難生,動乎險中,大亨貞,雷雨之動滿盈,天造草昧,宜建侯而不寧。」南懷瑾先生說這裡有著一個哲學。任何事情,當好的情怳出現之前都會有困難。不經過困難而成功的,絕對不是好事。「雲雷,屯,君子以經綸。」在雲和雷都屯在一起時,便是昏天黑地,人就要以他的道德、學問、志氣和修養來度過這種環境,再向四面八方去創業經營。

「六二,屯如邅如,乘馬班如,匪寇,婚媾,女子貞不字,十年乃字。」象日:「六二之難,乘剛也,十年乃字,反常也。」這卦辭很難明。看了幾遍,但仍然存著懷疑。據書內解說,「屯如邅如」,是不安定,外境艱難,前路茫茫。卦辭中的「匪寇」、「婚媾」是喻意著上當,受騙而結合。「女子貞不字」解說是要堅持自己,守著信念;「乘馬班如」,萬事隨心。「六三,即鹿無虞,惟入於林中,君子幾,不如捨,往吝。」即,半虛半實。前景不明朗,就不要妄動。「九五,屯其膏,小貞吉,大貞凶。」這裡的貞是正。「大貞凶」,很多事情如矯枉過正,也是毛病。「上六,乘馬班如,泣血漣如。」象曰:「何可長也!」如果長期的流著血,當然是不可行吧!



談《易》‧IX




「與天地相似,故不違;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,故不過;旁行而不流,樂天知命,故不懮;安土敦乎仁,故能愛。」《易經》文化精神推崇仁智,不但學問要好,還要有德業修養。南懷瑾先生更引論到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聖人,只要將自己的智慧善用於天地之間,造就蒼生,這便是聖人;是「與天地相似,故不違」。但必先增長智慧,對天地萬物都了解,才可能有力量來作出貢獻;這是「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,故不過」。「旁行」是指旁門左道,有時迫不得以用了些手段,只要不違背原則,辜負初衷,絕不會過分;合於自然,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;所以亦沒有煩惱,是「樂天知命」。「一事不知,儒者之恥」這可能要求太高吧!我想只要將所學的有所貢獻已很難得。

中國人的家鄉觀念很重,但現代的人,多仰慕西方文科。作者說,如果在科學知識方面,我們是真的落後,美國真的走得很前;但在人文文化方面,美國才得那二百多年的開國歷史;看西方人文文化要走回歐洲大陸,他們還很「安土」,很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地方。

佛家「頭陀行」的修行,卻不可安頓在同一棵樹下超過三日,因這樣便會產生依戀的感情,「頭陀不三宿空桑」。這才不會受感情拖累,甚麼東西都不要,「安土敦乎仁」才能夠博愛;博愛是廣博的、普遍的、無私的,「故能愛」。但這只屬於那些超然的修道者,一般人始終都是會樂於活在自己依戀的地方呢!



【臨江仙】 梵雲
 心靜潛思修課業。平常作活伴祥雲。
 凡生苦行俗塵紛。
 問誰無孽障?浮世寄勞身。
 淡觀乾坤隨日月。恩臨天地育黎民。
 奈何階級富貧分。
 爭端胡鬧現,感慨是庸人。






多謝逸飛兄賜和
【臨江仙】
  多少良心能作業,嗟哉六八九愚民。
  前因種下攘塵紛。
  誑言欺得位,雞犬上青雲。
  混亂乾坤難問法,無窮魔障苦隨身。
  是非虛實怎生分。
  真如仍未見,感慨我庸人。


談《易》‧VIII




開始看到「易經雜說」內對六十四卦的卦辭分析。

乾,元、亨、利、貞。題外話,為寫詩詞,閱讀了有關梅花的象徵,梅花「枝橫」、「影斜」、「曳疏」、「傲雪」同時亦代表易經「元」、「亨」、「利」、「貞」四種高尚德行。求學時期已經被老師薰陶了對梅花有著一份欣賞,現在更加著迷。「潛龍勿用」,「見龍在田」,「或躍或淵」,「飛龍在天」,「亢龍有悔」,「見群龍無首」等都是說人要有適當的時機,才可有所作為,簡而言就是「運氣」。現在的香港應是「群龍無首」吧!烏煙瘴氣。

「彖辭」,作者認為是孔子對易經的結論。「大哉乾元、萬物資始,乃統天」,乾卦是代表宇宙萬有的根源、功能、生命的功能,宇宙萬有都是它創造的。「雲行雨施,品物流形」,雲的流行,雨的下降,雷鳴,電掣,宇宙萬物的變,都包含在乾卦之內,功能一動便產生「現象」。「大明終始,六位時成,時乘六龍以御天」,是解說為時候的變化,就像有六條飛龍,連接在天,掌管著六段位置,再加上陰啺,便是一年的十二個月。「保合太和」,甚麼東西都最好保持平衡,可以互補不足。「首出庶物,萬國成寧」,就是說國泰民安,便是天下太平。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,不用多說吧!每日也在身體力行的依從著。

「元者,善之長也。亨者,嘉之會也。利者,義之和也。貞者,事之幹也」,人與人之間的和,人與物之間的和,如能恰到好處的相和,就可得到真正的利。而利不是指大家之間的利益,而是對天地之間的好處。「君子體仁足以長人,嘉會足以合體,利物足以和義,貞固足以幹事。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:乾,元、亨、利、貞」,這是引導著儒家思想的綱領,人文文化教育的目的。



談《易》‧VII




這回南懷瑾先生在「易經雜說」內談吸「易經」在中國的人文哲學中的影響。

五大原則。「是故列貴殘者存乎位,齊小大者存乎卦,辯吉凶者存乎辭,懮悔吝者存乎介,震無咎者存乎悔」。第一句中所提及的「貴殘」,即現代人非常重視的價值觀。它在乎「位」的不而有所變化,即是在不同的空間,不同的時間裡,事物就會產生不同的價值。作者舉例說如一些石塊、木頭被雕成佛像,人們就會在那些石塊木頭之下跪拜,正好證明事物就是在不同的時空中,有著它們的命運吧!「齊小大者存乎卦」。易卦中以乾、坤、坎、离為四大卦,其他六十都是小卦;卦是現象,就是大小現象的燮化。太虛是平等的,但太虛中所發生的現象就不是平等。如風是平均的吹,但它吹在不同的物質上,所產生的變化都會不同。「辯吉凶者存乎辭」,吉凶是在乎人本身的看法。「懮悔吝者存乎介」吉凶吝悔,當人走在倒楣的日子,只要站得穩,端端正正,一切現象都可以改變。「震無咎者存乎悔」,人生沒有絕對自己不錯的,只要「善過禮」,即懂得懺悔,事情亦會過去的。

「是故卦有小大,辭有險易,辭也者,各指其所之」;「之」,是到。乾卦卦到是后卦。在讀卦時,要看變卦之一。「易為天地準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」說《易》的學問就是宇宙的大原則。宇宙之中的萬事萬物也包括在《易》的範圍之內。

三大問題。「仰以觀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精氣為物,游魂為變,是故知鬼神之情狀」。第一個,是「幽明」,是指處次陰陽不同的事物;「明」的我都能看見,易於明白,而「幽」則指一些看不到的東西,書中說要讀《易經》才會知道。第二個,是指「生死」,生從何來?死又往哪?現在還未能解決的問題。第三個,有沒有神鬼?還有很多人在研究靈魂學,依然在發展中。

作者強調《易經》是科學,不是盲目的想像。「俯以察於地理」是易經之中最見效的。它的理論不只是地理上,而是地文之學,是科學。它的推斷也活在中國人的社會中數千年了。「原始反終,故知生死之說」,作者認為宗教多以死後會到天堂極等信念來解說生死,而《易》的論調認為「生」只是一種寄居的模式,人生只是一個現象,身體是以精、氣、神這三樣東西來支持。精是生命的「陽」能量,氣是「陰」的能量,神是力量,如眼神,是不可以用科學語言來解釋的一種力量。寄居的生命原了,便回到原來的地方,所有《易》說生死只是平常的事。

「與天地相似,故不違」,人類無論如何的有學問,科學發展得如何偉大,也不能超越宇宙的範圍,亦不能違背當中的法則。「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,故不過」,到了萬物的原理力便是有了智慧;要救濟世人就先要有好的學問智慧。「旁行而不流,樂天知命,故不優」,「旁行」是指易經中錯綜複雜的「錯卦」。任何人的行動也會影響每一個人關係,「流」是散的意思,「不流」是指任何改變卻會依據規律;這樣對人生清楚了,便能樂天知命,就再沒甚麼要優心。「安土敦仁」是指安頓在土地之上,就是人有著家鄉而可以安心生活。但套在現今社會,人往往要東奔西跑的生活,作者就將這「土」以五行的分析,了解為「心」。安敦好「心」,以仁為修養來愛人,愛物。

「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曲成萬物而不遠,通乎晝夜之道而知,故神無方而易無體」,是易經的正統道理。「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」任何生命的變化也不會超越天地之間的規律。「曲成萬物而不遠」說宇宙的法則原來是沒有直線的,看星際的運行就是在走圓圈,人做事也要懂轉彎呢!「通乎晝夜之道而知」晝夜就是陰陽,人如明白世界所有的生物在晝夜活動的道理,就是學了《易經》的入門,真的偉大深奧。「故神無方而易無體」神是生命的主宰。祂沒有固定的位置,是無所不在。而研究《易》的學問既沒有一定的範圍,它是變化無窮。



談《易》‧VI




南懷瑾先生說易經是「至簡至易」的,這種說法我想只能用於學懂了《易》的人身上。孔子說學《易》要以「玩」的態度,但也要玩得起嘛!他們都說《易》的卦象等於圖象符號,看得通便能知過去未來;南懷瑾先生更說:「善於易者不卜」。因為甚麼都通了,已不用再卜。多利害!

這裡找到些矛盾的地方,書中說事情最好不變,但又說人生就是不斷的變。先說了「一動不如一靜」,甚麼事情若生變動就有好有壞;只有四分一是「吉」,其餘四分三都是「不吉」;他們會是「凶」,和「悔吝」。「悔吝」是指煩惱、險阻、艱難。在變化中,不進則退。作者以歷史為例,如看科學文明,世界是在進步的;但在人文文明方面,就剛剛相反了。變動就是變革,如創業,創造等。這麼說,每天在創作的都是苦惱自尋呢!

其後再說到「天地之變盡於六」,是《易經》的理念,萬事萬物的變化也不脫離在六個層面之中,就是卦象只得六爻的原因。卦象之中的爻象變化是會有律因循,所以人生的變化也是有跡可尋。「玩則觀其變而玩其占」,人生一定是變動的;可能是自己不想動,而被周邊的環境互動了。「自助、人助、天助」正是中國一向的民族精神,在很多事情上,中國人也喜歡靠自己。盡自己的努力,做得合情合理,以《易》的理念,隨之而來的便是「天人合一」,成功吧!但謹記「善禮過」,即是要謙虛,小心謹慎,不時要反省與改正錯誤,這是中國的人文哲學。



談《易》‧V




「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風雨,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」,在南懷瑾先生的「易經雜說」看到十二闢卦,是用來計算一歲十二個月六陰六陽的氣象。「鼓之以雷霆」的「鼓」,是鼓吹,震動的意思。宇宙萬物需要一定的運動來保持平衡,在雷鼓大作之後,便以風雨來潤澤大地,但現代人連風雨都受不了呢!

十二闢卦的「闢」是開闢,南懷瑾先生說在卜卦時卜到此卦,稱為「侯卦」;古時的人迷信認為卜到這卦是甚了不起,必定成為坐鎮各方的諸侯,若不然便會像猴子般被人玩耍;即非做諸侯不可。南懷瑾先生補充說,學好易經的就會「潔靜精微」,學不好的(只走在迷信的方向)便是「賊」。

南懷瑾先生談到日本人研究易經,認為陰陽是指男女的生殖器官,還有我國學者認同這種說法。從南懷瑾先生的文字中就感受到他當時看到這些言論,被氣得七竅生煙。現在我們都知道,日本人對性的言論是他們竭斯底里的民族性嘛!

「陰陽合德,而剛有體,以體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」,就是說懂了卦象和地支,依次配合,出現的竟是中國的音律變化,稱為「律呂」。而十二律呂,相傳是有十二種長短不一的管子,深入了地下,而上端是齊平的。每一個月都有一根管子的灰噴出,發出的聲音就是「黃鐘之音」,即我國音律的起源。更引論到詩韻中的陰平,陽平等的文化上。「律呂」也是用來推算氣象的變化,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依照這種歷法來推算出一年之中的節氣時令,農民就依著指示來種植榖物。每個月都有一氣一節,據說如果在驚蟄第一聲雷之前播種,種子是不會發芽的;這雷聲是能使土地產生自然的肥料。古人更會依隨節令在生活上作出轉變;最常見是在飲食方面,會依著節氣而進食適當的食物。「冬至一陽生,夏至一陰生」,是說到了最盡的時期,就會產生新的現象,只要能好好把握這初生的現象,事情就會有著轉機。

南懷瑾先生認為現代的醫學只追求技術發展,漠視了醫理;只在一路的退步。又說到易經的理論,地壳是挖不得的。挖得通通了,就如果子被挖空的模樣。還是攝取那太陽,風力,水流的力量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