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

易.趣




新購的易經文化書籍,只看了一小半,因為要保持腦袋清醒才可領悟其中學說,所以進度比較緩慢;但已發現一些易經有趣的知識。書內說了很多有關易經的起源、作者和出現年期的推斷,都有著不同的說法;它原本真正的用途和意義,也分了不同的流派;它的作者已眾說紛紜,是伏羲?是文王?是孔子?!孔子是在五十歲後才鑽研易經,他還著有「易傳」一書來解說易經內的含意,是一本導讀易經的好書,容後必看。而作者則認為易經不只是一人,甚至應該是用了幾代的人來修訂而成,但這也是推斷。

對易經主旨學說的流派,有「傳統派」、「考古派」、「歷史派」、「思維派」、「科學派」、「預測派」、「文化派」的七大流派;當中的「預測派」便是占卜的論說,其中晉代的郭璞是頗具權威,但他卻死於非命,就是不能為自己趨吉避凶呢!易經也有不同的版本,影響就久遠的是不斷在歷史中流傳的通行本;另有在發現的古墓中的帛書本;還有楚竹本,但內容有缺卦現象,相信有散佚的部分。

作者更介紹易經在「巫學」和「哲學」之中分歧。原來「巫」在古時有著集「智、聖、明、聰」的象徵。古時的巫師主要職務是「降神」─── 是請天神降下凡間為人民服務,不是只在跪拜神明的庇佑;他們要有充分的知識、機靈和智慧,才能擔當這重任呢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