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

談《易》‧I




可能有些網友會對《易經》這個題目不感興趣,又或者覺得在下所談的《易》,見解實在皮毛;但最近看著南懷瑾先生的「易經雜說」,實在雖要做點筆記,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,才可能更加清晰明白。如果網友們對《易》是有著見解,更希望能有所交流,令在下對《易》文化有著更深的認知。

書中提及孔子對《易》的評價是「潔靜精微」,唐朝的虞世南更認為「不讀《易》不可為將相」。很多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都認為《易》是中國哲學的鼻祖,引發出萬事萬物的奥秘;但為一般人所認識的《易》,卻只在占卜堪虞的迷信角度裡,這理智和不理智的關係,令人存在許多的疑惑;我希望能在這書中得到答案。

書中所言,《易》有三易;周易、連山易和歸藏易,它們所用的卦象位置都有所不同,「連山易」是神農時代的《易》,「歸藏易」是黃帝時代的《易》,「周易」就是現代人一直沿用的《易》。前兩者據說已經失傳,但作者認為在醫學、堪虞,和道家的一些論說都能找到其中的影子。

讀《易》的三個原則。變易,變幻原是永恆,與佛家「無常」的觀念相近。《易》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,都是它好像能掌握變幻,很有高等智慧的味道。簡易,宇宙之中有著很多奇妙的事物,可能還未能用人類的智慧來解拆,《易》就好像以數學公式的推算方法,將復雜的變成簡易;學會了原則,一切都會變得很簡單。不易,在千變萬化的事情當中,有東西是不變的;宗教說這是神,哲學裡稱為本體,科學家叫這是功能。學《易》,要知道這三個原則。

《易》,還有三個法則。理、象、數;以《易》的觀點看宇宙萬物,各有各的理,各有各的象;人生、人情、思想也是有一定數;如長短、多少、輕重;這裡我聯想到現代常用的電腦和網絡技術,都是用數據將生活中的人情,思想傳化為數字,傳送於太虛之中。如這些法則都能體會,有所變通和啟發,便是學會了《易》。但作者認為學通了《易》,反而會感到非常乏味,因為一切事情都通了,人生便再無甚麼趣味;就是要一知半解,這才能叫人繼續追尋。這種說法,有點像哲學家們認為懂得哲學,便只得無奈的論調相似。

隨著書內便是談及八卦的研究,跟之前所看的「周易文化百問」大致相同;讓我再看到新的階段時,才繼續這筆記吧!



【謁金門】 尋
  迷思路,顧盼不知何去,如訪蠻荒孤獨旅,寂寥生猶豫。
  幾許蹉跎虛渡,欠伴苦無徒侶,輕歎寒途仍步屨,暗露光初曙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