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

談《易》‧IV




南懷瑾先生對「不傳之秘」是很歎息的。因為這種自私的想法,令很多學術都不能繼續廣泛發展。

孔子就沒有這種觀念,更著成「易傳」。這本對易經的心得報告,便得流傳天下。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,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,動靜有常,剛柔斷矣,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,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變化見矣」,這段美麗而廣意的文字,就是孔子對易經的體會。

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,之中的「地卑」的卑字並不代表卑微,而是說無有架子,非常親近。作者以母親的愛,伴侶的愛來作比喻,就是太親近,很多時都不受重視而守在「卑」的位置。「天尊」就是它高不可攀的令人生畏,所以令人尊敬。「乾坤定矣」,天空和大地的作用早已訂立,各有各的範疇。

「動靜有常,剛柔斷矣」,易經的象數就有著動、靜、剛、柔這四個字。力量互蕩,在物質的世界,就產生了剛柔;由物質所出現的現象,便是動靜。而動靜包括了人類的思想、感情、情緒的變化。「剛柔斷矣」的斷,是斷定。物質的剛柔是判斷了一切的變化。

「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」,裡面的「方」字是指空間,影響著事物發展的因素,隨了時間之外,便是位置。在不同的地方,在同一時間內,就是會產生不同的東西。縱使外在觀感一樣,內在的必定有所不同。「物以群分」,作者以人和人的相處作例證。在利益衝突的影響下,人的吉凶就分了出來。

「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變化見矣」,學懂了星辰大地的法則,任何現象都看到出來,推測未來便能成功。看來人類還在摸索之中。

「是故剛柔相摩,八卦相蕩,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風雨,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……」,作者說懂了宇宙的法則,自然就了解人事,就是儒家的「天人合一」。剛柔就是陰陽互相摩擦產生;宇宙中任何東西帶著這種相反的力量。六十四卦,一來一往,「蕩」就是變卦的一種看法。作者認為,很多時在舉棋不定的時候可以問一問卦。這有別於求神拜佛,因為這不是依賴神明的庇佑;而是從卦象中取點啟示,在種種變卦中尋找可行的方法,是運用自己智慧的力量。

作者提及老子所看的最柔是水,而易經之中的最柔是太虛。太虛是空間,空無一物。空間之中所發生的事情卻可以千變萬化,但也不會脫離自然的法則;就是這樣來保持平衡。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:朋友在發火,是「火天有大」;讓他發吧!過了以後便是「天火同人」,依然是好兄弟。

時與位的配合都很重要。看來是講我們除好好鍛鍊自己之外,便是要配合機會的來臨。在時不與我的時候,好好的守著本份。老子的「君子乘時則駕,不得其時,則蓬蔂以行」;孟子的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」,都是說著同一樣的道理。時不與你,就請包涵,再苦纏掙扎也是徒然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