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

談《易》‧IX




「與天地相似,故不違;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,故不過;旁行而不流,樂天知命,故不懮;安土敦乎仁,故能愛。」《易經》文化精神推崇仁智,不但學問要好,還要有德業修養。南懷瑾先生更引論到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聖人,只要將自己的智慧善用於天地之間,造就蒼生,這便是聖人;是「與天地相似,故不違」。但必先增長智慧,對天地萬物都了解,才可能有力量來作出貢獻;這是「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,故不過」。「旁行」是指旁門左道,有時迫不得以用了些手段,只要不違背原則,辜負初衷,絕不會過分;合於自然,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;所以亦沒有煩惱,是「樂天知命」。「一事不知,儒者之恥」這可能要求太高吧!我想只要將所學的有所貢獻已很難得。

中國人的家鄉觀念很重,但現代的人,多仰慕西方文科。作者說,如果在科學知識方面,我們是真的落後,美國真的走得很前;但在人文文化方面,美國才得那二百多年的開國歷史;看西方人文文化要走回歐洲大陸,他們還很「安土」,很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地方。

佛家「頭陀行」的修行,卻不可安頓在同一棵樹下超過三日,因這樣便會產生依戀的感情,「頭陀不三宿空桑」。這才不會受感情拖累,甚麼東西都不要,「安土敦乎仁」才能夠博愛;博愛是廣博的、普遍的、無私的,「故能愛」。但這只屬於那些超然的修道者,一般人始終都是會樂於活在自己依戀的地方呢!



【臨江仙】 梵雲
 心靜潛思修課業。平常作活伴祥雲。
 凡生苦行俗塵紛。
 問誰無孽障?浮世寄勞身。
 淡觀乾坤隨日月。恩臨天地育黎民。
 奈何階級富貧分。
 爭端胡鬧現,感慨是庸人。






多謝逸飛兄賜和
【臨江仙】
  多少良心能作業,嗟哉六八九愚民。
  前因種下攘塵紛。
  誑言欺得位,雞犬上青雲。
  混亂乾坤難問法,無窮魔障苦隨身。
  是非虛實怎生分。
  真如仍未見,感慨我庸人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