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

談《易》‧VII




這回南懷瑾先生在「易經雜說」內談吸「易經」在中國的人文哲學中的影響。

五大原則。「是故列貴殘者存乎位,齊小大者存乎卦,辯吉凶者存乎辭,懮悔吝者存乎介,震無咎者存乎悔」。第一句中所提及的「貴殘」,即現代人非常重視的價值觀。它在乎「位」的不而有所變化,即是在不同的空間,不同的時間裡,事物就會產生不同的價值。作者舉例說如一些石塊、木頭被雕成佛像,人們就會在那些石塊木頭之下跪拜,正好證明事物就是在不同的時空中,有著它們的命運吧!「齊小大者存乎卦」。易卦中以乾、坤、坎、离為四大卦,其他六十都是小卦;卦是現象,就是大小現象的燮化。太虛是平等的,但太虛中所發生的現象就不是平等。如風是平均的吹,但它吹在不同的物質上,所產生的變化都會不同。「辯吉凶者存乎辭」,吉凶是在乎人本身的看法。「懮悔吝者存乎介」吉凶吝悔,當人走在倒楣的日子,只要站得穩,端端正正,一切現象都可以改變。「震無咎者存乎悔」,人生沒有絕對自己不錯的,只要「善過禮」,即懂得懺悔,事情亦會過去的。

「是故卦有小大,辭有險易,辭也者,各指其所之」;「之」,是到。乾卦卦到是后卦。在讀卦時,要看變卦之一。「易為天地準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」說《易》的學問就是宇宙的大原則。宇宙之中的萬事萬物也包括在《易》的範圍之內。

三大問題。「仰以觀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精氣為物,游魂為變,是故知鬼神之情狀」。第一個,是「幽明」,是指處次陰陽不同的事物;「明」的我都能看見,易於明白,而「幽」則指一些看不到的東西,書中說要讀《易經》才會知道。第二個,是指「生死」,生從何來?死又往哪?現在還未能解決的問題。第三個,有沒有神鬼?還有很多人在研究靈魂學,依然在發展中。

作者強調《易經》是科學,不是盲目的想像。「俯以察於地理」是易經之中最見效的。它的理論不只是地理上,而是地文之學,是科學。它的推斷也活在中國人的社會中數千年了。「原始反終,故知生死之說」,作者認為宗教多以死後會到天堂極等信念來解說生死,而《易》的論調認為「生」只是一種寄居的模式,人生只是一個現象,身體是以精、氣、神這三樣東西來支持。精是生命的「陽」能量,氣是「陰」的能量,神是力量,如眼神,是不可以用科學語言來解釋的一種力量。寄居的生命原了,便回到原來的地方,所有《易》說生死只是平常的事。

「與天地相似,故不違」,人類無論如何的有學問,科學發展得如何偉大,也不能超越宇宙的範圍,亦不能違背當中的法則。「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,故不過」,到了萬物的原理力便是有了智慧;要救濟世人就先要有好的學問智慧。「旁行而不流,樂天知命,故不優」,「旁行」是指易經中錯綜複雜的「錯卦」。任何人的行動也會影響每一個人關係,「流」是散的意思,「不流」是指任何改變卻會依據規律;這樣對人生清楚了,便能樂天知命,就再沒甚麼要優心。「安土敦仁」是指安頓在土地之上,就是人有著家鄉而可以安心生活。但套在現今社會,人往往要東奔西跑的生活,作者就將這「土」以五行的分析,了解為「心」。安敦好「心」,以仁為修養來愛人,愛物。

「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曲成萬物而不遠,通乎晝夜之道而知,故神無方而易無體」,是易經的正統道理。「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」任何生命的變化也不會超越天地之間的規律。「曲成萬物而不遠」說宇宙的法則原來是沒有直線的,看星際的運行就是在走圓圈,人做事也要懂轉彎呢!「通乎晝夜之道而知」晝夜就是陰陽,人如明白世界所有的生物在晝夜活動的道理,就是學了《易經》的入門,真的偉大深奧。「故神無方而易無體」神是生命的主宰。祂沒有固定的位置,是無所不在。而研究《易》的學問既沒有一定的範圍,它是變化無窮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